博创人物:王军,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现任上海领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市闵行区领军人才,上海市闵行区政协委员。拥有十多项发明专利,曾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
# 人工智能产业人才
首先我想从企业的角度分享一下我们对于人工智能产业人才的理解。一方面,人工智能需要顶级的高层次算法研究人才,我们认为这些人才还是要集中在硕士和博士的这个群体中。人工智能发展到今天,不论是图像处理、语音处理,还是算法逻辑处理,都需要很强的数学功底。一个高层次人才未来在算法研究上能走多远,数学功底是至关重要的。另一方面,大部分企业需要更多的是产业人才。目前,基本上所有相关的职业学校培养的方向都是人工智能的数据标注和数据清洗。对于企业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积累,或者以很多开源模型为基础,增大我的算力和数据库,也可以把模型的收敛性提高。但是目前数据标注确实是缺口比较大的人才岗位,产业需要更多这类人才。语言标注、图像标注,或者事件标注,按照规则操作就能完成每天成千上万数据的处理,可能并不需要一个人非常懂计算机。这是我关于两类人才的一点看法。
我们现在一直在提“人工智能”,那么到底什么叫“人工智能”?它又在解决什么问题?我们在做招聘的过程中,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现在的求职简历当中,只要做的事情和软件或硬件挂钩的都叫人工智能。这可能也是每个人理解的差异,但我们所说的人才,尤其是顶尖人才,主要还是集中在模型算法上的研究。这样的人才并不是转个行、贴个标签,或者参加一些培训就能变成的。有些企业招聘者一看简历上写着这样一些关键词,就把人招进来了,之后却发现这个人其实也不是很懂人工智能。所以这个是目前从企业角度来看人才匹配上存在的一个问题。
#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然后我们可以再来谈一下人工智能的发展。行业内一直有个观点,人工智能这几年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快速进步的算力和算法,以及很多开源模型和新的学习方法。算力是最好获取的,因为我只要投入足够的硬件,花足够的钱就可以了;算法研究只是模型精度的问题,可以通过长期学习模型的训练来提升。而数据在人工智能产业中才是至关重要的,再好的模型没有数据作为支撑,在场景落地化上会非常弱。
这两年的人工智能大会一直在传递的概念就是人工智能的场景落地化。可能很多人也知道,人工智能企业大部分都是不赚钱或者是亏损的。人工智能怎么与各个产业结合,从而真正应用到生活当中,还需要更多的尝试。目前我们已经体验到的人脸识别门禁就是一个场景,但这只是一个小的场景,更大的场景还需要基于人工智能第二阶段的发展。人工智能1.0很多是静态的识别,比如人的脸部对比、语音转文字等,而人工智能2.0更多是基于动态识别,因为只有动态的识别才能在场景中有更大的应用落地可能性,从而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比如我们公司做AI心理机器人,当我问你一个问题,我会把你的整个表情、动作、声音和反应时间都进行综合分析,这就是多模态行为识别。正是因为未来人工智能与场景结合的应用市场是非常大的,所以这个行业需要更多的人才加入。
不论任何技术,解决生活中或生产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时一定要创造生产力,不创造生产力的技术往往走不太远。其实任何产业都可以有人工智能的发光点,但也不能把它夸张得太大,把任何相关技术或产业都与人工智能强关联。
# 领本科技
上海领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高科技企业,主要从事多模态人体行为分析技术的研究,核心技术和团队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具有 20 多年从事人工智能算法研究的经验,技术团队人员占比近 80%,核心团队先后承担多项国家级课题,形成近百个论文和知识产权。
首席技术专家孙錟锋,主要研究方向:人工智能、信息安全、行为识别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及技术实现。主持及参与项目国家级项目及省市级、企业横向项目30余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6项,申请受通专利19项,授权软著6项。已发表国际学术论文130篇,包含SCI期刊论文20篇,EI期刊论文22篇,国际EI会议49篇,国内核心期刊和会议论文39篇。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自主研发的 AI 心理机器人、AI 医疗机器人和家教平台已广泛应用于心理、教育、医疗和养老等领域。AI 心理机器人立足让更多的区域都能享受专业的心理服务理念,已累计为全国5000多所学校,近500万人次提供专业的心理服务。